小儿听力诊断

  纯音听阈测试(纯音测听)、诱发电位(ABR\ASSR)测试

  纯音听阈测试是测试听敏度、标准化的主观行为反应测听。它包括纯音气导听阈测试和骨导听阈测试,以耳机和骨导振子给声,反映受试者在安静环境下所以听到各个频率(声音粗细程度不一)的最小声音强度(听力级)。通过这个结果可以了解听力是否正常,以及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等基本情况。适用于大于4周岁有正常思维能力的小儿。

  小儿行为测听(行为观察测听\声场环境下视觉强化测听\小儿游戏测听)

  小儿行为测听是一种主观(需要受试小儿对声音做出反应)听力测试方法,小儿的年龄、智力、交往能力、言语发育决定小儿主观听力评估比成人测试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测试者的经验和熟练的技巧是成功评估的关键。这种测试需要孩子对声音产生反应并通过某种行为表现出来,如将头转向声源或做出某种动作,通过这些反应检查者判断小儿的听阈,测试结果可表明听力损失的程度、性质和听力损失对孩子交流能力的影响。由于这种测试需要孩子的主动配合,因此孩子的年龄和成熟程度决定着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尽管目前有很多先进的电生理检测设备,如脑干诱发电位、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通过客观(不需要孩子对声音做反应)检测可以获得听敏度反应值,但临床实践表明这些客观检测方法得出结果和最终通过主观(孩子情智力发育允许后)听力检测得到的结果还是有差异,这种差异因不同的人、不同的检测仪器、不同的检测方法而表现出大小不同的差距,所以客观的检测结果是不能全面反映小儿的真实听力情况的,所以小儿客观听力检测不能替代小儿行为听力测试,尤其结合听敏度阈值给孩子调试助听器时,必需要做行为测听,二种结果同孩子平时对声音反应情况结合来调试。小儿行为听力评估中,只有当小儿戴上耳机得出每一侧耳阈值(0.5KHZ-4KHZ)时,小儿行为测听结果才算完整,所以有时得经过多次测试过程.

  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

  (请先了解正常人耳聆听原理)内耳毛细胞将将外耳、中耳传递到内耳的声音能量转变成电信号然后再通过听神经以一直传递到大脑皮层,才可以使人们听到声音,从内耳毛细胞产生电到传导到大脑皮层要经过好多中转结构(神经元换级),大体如下:耳蜗螺旋神经节、脑干(耳蜗核、橄榄核等)、丘脑、大脑下皮层、大脑皮层。电讯号在这些部位传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在人体相关部位贴上电极,用特殊的电位仪器检测到这种和听有关的电活动,仪器以示波方式(波形)将这种电位展现出来,因为只有借助发声(诱因)使耳听到声音后才能在这些部位检测到电活动,所以称之为听觉诱发电位。正常听力的小儿用很小声音就可以使电位仪检测到诱发电位,但对于耳聋患儿往往需要很大声音才能检测到诱发电位,极重度耳聋的患儿给很大的声音往往也检测不到诱发电位。

  根据给出声音刺激后到电位出现的时间长短(医学上称潜伏期),分为早、中、晚三种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有很多种,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听觉诱发电位主要有以下三种:ABR(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SSR(听觉稳态诱发反应,俗称多频稳态)、40HZ(40HZ相关电位)。 ABR(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属于早期反应诱发电位,记录声音发出后10ms以内的电位反应,记录的电活动部位为耳蜗至脑干水平。由于其刺激声一般为2KHZ-4KHZ(高频)短声,所以能较客观的反应高频部分的听力损失情况。

  ASSR(听觉稳态诱发反应)、40HZ(40HZ相关电位)均为中期诱发电位,记录的电活动部位都不是非常明确,由于都有频率特性,所以能够记录到低频到高频多个频率的反应阈值(刚好出现诱发电位时刺激声音的分贝值),40Hz在低频区的反应阈与实际听力损失差值较小,ASSR在1KHZ-3KHZ频率阈值与受测者实际听力损失差值较小。

  注意:以上几种诱发电位,大多情况下都可以测出来小儿听力损失的阈值(分贝数值),但这个阈值结果和孩子真实的听力损失程度还是有些差异,在实际工作就碰到很多孩子最后实际的听力损失同这些诱发电位的结果有差异,这种差异因人、因检查时间(检查年龄越大相关性会越好)而异,有大有小,所以对于孩子听力损失程度的判断必须是诱发电位结果、行为测听结果相结合以及孩子平时对外界声音反应情况结合起来综合判断。绝不可以仅凭一个诱发电位的结果就判断孩子的听损阈值。